主持人:闫英群是市第四中心医院心血管外科专家,他结合20多年的从医经验,围绕病人手术前后的康复管理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案,让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大大缩短,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也降低了家庭的医疗负担。系列报道《诊室里的坚守》来听记者管春蕾的报道:《闫英群的执着——让患者更快康复》。
见到闫英群的时候,他正在病房查房。68岁的患者高大爷因冠心病入院治疗,这是他心脏搭桥手术后的第三天。
(闫:怎么样?有啥不舒服嘛?
患者:没有。
闫:伤口疼吗?……压混)
高大爷整个胸部几乎裹满了手术绷带。手术刀口长度约有20厘米,他做过开颅手术,还患有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,即便如此,术后16小时高大爷就能下地走路了。他说:
(录音:我没想到这效果,我都下地了,感觉都挺好了。)
高大爷之所以恢复这么快,跟闫英群独特的治疗方案密不可分。
2005年硕士毕业后,闫英群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一干就是15年,2020年,他加入医大第二医院,协助这里的心外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2024年,闫英群加入市第四中心医院,在诊疗病人的过程中,他有了更多新想法:
展开剩余64%(录音:病人术后镇静、止痛药开始尝试不用。因为病人(手术完)刚回来是不醒的,不醒根本就不需要镇痛药止痛药。他醒过来,我看他血压没问题,我就把所有的升压药全停掉,能停的都停掉。)
镇静、止痛药等药量的减少,有助于病人更早苏醒,在这一前提下,闫英群团队尝试将患者摘掉呼吸机的时间提前到术后6小时,同时鼓励病人术后24小时之内开始下地活动。说起这些,还和一位特殊病人的就诊经历密切相关。
去年,一位名叫王光虎的患者,胸腺瘤需要手术切除,但因自身体重超过300斤,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很高。闫英群接诊后为他成功实施手术,可术后患者平躺呼吸困难,术后留置在身体里的引流管还疼痛难耐,闫英群果断拔掉患者引流管,鼓励他坐着甚至站着。
(录音:你给他止疼药他就睡着躺着了,肚子就压着肺,氧合不好,你不给他止疼药他就疼。第二天早晨我就把引流管拔掉了,如果再有胸腔积液咱再抽,后来天天坐在凳子上,只要坐起来了,氧合就好了。)
在闫英群的大胆诊疗和细心照护下,王光虎很快出院了,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了病人术后早下地的重要性。
(录音:即便不是胖人是瘦子,站起来、坐起来会比躺着氧合要高1%~3%。呼吸就更省力,我们就带着我自己下面的大夫,亲自看着病人或者亲自动手去扶他下地。)
无论是术后精准用药、还是更早拔管下地,都能加速病人的康复,但也伴随着一定风险,为此,经闫英群诊疗的患者都由他亲自负责看护,尤其术后的一两天,他经常24小时守护在患者身边,密切监测病人血压等各项生命指标。
对于闫英群的治疗,患者王光虎至今难忘。他说:
(录音:ICU闫大夫一直守着。喘气很费劲,每天都教我做一些辅助的呼吸康复,额外指导,很细心,给你很多信心,感觉这个病不是什么大事,全家人都说遇到好大夫了。)
受医疗资源配比、医院固有诊疗模式及医生个人积极性等复杂因素影响,这样的治疗方案在患者身上全面推广的并不多见,医生在不增加收入的情况下,要投入更多精力,承担更大风险,但闫英群愿意这样做,他说,让病人花最少的钱治好病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,也只有切实从患者角度出发,医院学科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才能实现更大突破。
(录音:省钱其实是社会的需要。我把病人治好了,病人受益、医院受益我们还赚口碑,然后我吸引病人,有了病人,我的科室团队才能发展起来,我肯定是要继续做下去。)
发布于:北京市天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